再論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宋美盈、范夢婷)
093-07-14 | 本校
再論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
共同發表人:宋美盈 范夢婷
作者簡介:
1、宋美盈,私立東海大學政治、法律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2006年 〈論我國數位學習政策推動狀況—以客委會「哈客網路學院」為例〉,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2004年 〈徐傍興與台灣六堆客家發展〉碩士論文,獲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博碩士論文。
2、范夢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2007年 〈論母語受教權之憲法保障─從客家還我母語運動談起〉碩士論文。
2007年 〈社團與學院之合作─建構南馬客家面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2006年 〈高雄縣「鳥松鄉客家社區田野」調查研究計畫〉,高雄縣政府獎助。
2006年 〈我國母語受教權之憲法基礎初探〉,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六堆歷史文化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摘要
說到南台灣六堆客家代表性人物,不得不提及徐傍興博士,徐博士不僅在醫界享有盛名,其畢生對於教育以及棒球的貢獻,更是令人油然敬佩!然而,徐博士逝世至今已有23年之久,不僅許多年輕一輩客家子弟不識徐傍興,他那熱心公益、為鄉為民的精神隨著老一輩的退居、離逝而出現承接的斷層。因此,本文以作者之ㄧ(宋美盈)於2004年之碩士論文〈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為基礎下,採取文獻分析法以及深入訪談法,以國內研究資料的重新整理與相關的訪談內容來探討徐博士做人處事的哲理與思想在醫療、教育、棒球、客家如何實踐?以及博士對六堆的貢獻和筆者對於未來六堆的展望作一個結語。吾人希望透過這次的研討會以及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成立,再次喚醒六堆人繼承徐博士那為客家鄉親無私與奉獻的精神,繼續為六堆的客家發展一起攜手努力。*
關鍵字:徐傍興、六堆、美和
* 作者宋美盈與范夢婷,同為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
感謝行政院客委會給予筆者們機會於今年9月20至21日的「六堆歷史文化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發表本文;更感謝各位先進給予寶貴的意見與建議,吾人自當以此為基礎修改本文,並做為日
後繼續研究的方向。
壹、前言
徐傍興為六堆具有影響力的客籍精英,一生歷經臺大醫學院第一外科主任、臺北徐外科醫院院長、高雄徐外科醫院創辦人、屏東美和中學董事長、美和護專校長,為人熱心公益,重視客家事務並宣揚客家文化。其所創立之美和中學棒球隊為國多次爭光,貢獻良多,為國家、為社會皆有所貢獻,實足為客家人之表率。
這樣的一位名人,相關記載雖多,但是因為描述主題不同,加上多以個人回憶、訪談、報章雜誌記載為多,可說是相當的零散。因此,首先會針對徐傍興個人生涯歷程做一番簡介整理,進而研究其思想、作為在人格、醫療、教育、棒球甚至客家方面是如何實踐?有何特色?最後則是徐傍興對臺灣六堆貢獻的探討以及今後六堆的展望做為結語。
吾人希望透過這次的研討會以及屏東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的成立,再次喚醒六堆人繼承徐博士那為客家鄉親無私與奉獻的精神,繼續為六堆的客家發展一起攜手努力。
貳、徐傍興的生涯歷程
一、成長求學階段
徐傍興生於西元1909年(民國前3年,日本明治42年)1月29日,誕生在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自幼敏慧,在內埔公學校完成學業後,幾經辛苦,負笈離鄉考上當時高雄州立中學(今日高雄中學)。
畢業前夕,校長吉川祐戒先生鑑於醫師收入多,社會地位高,又是自由業,日警較少干涉,曾建議他報考醫科。(徐傍興 1978:46)不過,童年私塾時代古典文學的薰陶,使他想專攻東京第一高等學校東洋哲學再進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研究,可惜赴日應考卻鎩羽而歸。返台後,經由二姐介紹與尾崙庄(今竹田鄉美崙村)正就讀高雄第一高等女學校的邱壬妹訂婚,在得知邱壬妹對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人有好印象,徐傍興回憶起吉川校長的臨別贈言,隨轉投考台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前身),1930年(昭和5年)徐傍興順利考取,就此開啟他的從醫之門。
二、醫學教學階段
西元1934年(昭和9年),醫專畢業後,當時成績優異的徐傍興並未馬上回鄉開業賺錢,而是選擇留校擔任助教兼附設醫院外科醫生,其敦厚、勤學的態度深獲當時外科主任澤田教授的激賞,經其指導醫術大為精進,期間陸續發表多篇醫學學術論文;1944年(昭和19年)他以「台灣省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疾病之研究」一文,榮獲日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獲得學位後,徐傍興在醫學界的聲譽日隆,使他成為國內甲狀腺疾病的權威,也使他成為北部頗負盛名的名醫。
台灣光復後,傅斯年先生接掌台大校長,徐傍興先生接替日籍的澤田教授,獲聘成為醫學院教授兼附設醫院外科主任並在台大醫學院擔任教授一職。他的領導風格自由,身先士卒,提攜醫學後進人才,並鼓勵醫師們全力投入台灣風土病之一的甲狀腺腫的防治研究,戰後「對於甲狀腺腫之外科治療,第一外科則具有權威性。」(耿殿棟 1985:25)
三、開創事業階段
1950年,先生辭卸服務長達17年之久的台大教職,在眾多醫師朋友的鼓勵以及家人的支持,徐傍興決定自行開業。徐外科於1951年在長安西路140號正式營業,主治胃、十二指腸、膽、甲狀腺腫等疾病。因為徐傍興醫術高明,曾創下「胃切除手術從切皮到縫合只要四十分鐘」的記錄,故全省各地來的病患絡繹不絕。
由於到台北徐外科就診開刀的病患之中有不少六堆鄉親,兩地奔波往返,十分辛苦,徐博士便囑咐曾在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取得醫學博士的堂弟徐富興南下籌建高雄徐外科,將來並負責高雄徐外科的院務,以方便六堆鄉親就醫。1954年8月15日高雄徐外科(高雄新興區高雄郵局旁)竣工後,即由徐富興與廖丙熔(徐富興的妹婿,台大醫學院畢業)主持。(徐富興 1988:54-55)
1957年,徐傍興再以借貸方式,耗資三百七十五萬元買下日治時代台北盛極一時的蓬萊閣酒家(台北市南京西路163 號),加以整修成醫院,病床擴增為兩百床,翌年台北徐外科正式遷徙並擴大經營。此際的徐外科可說是當時台北市最大規模的私人外科醫院,與台大、榮總、三總號稱台灣四大醫院。(蔡明坤、王淑惠 2003:63-64)
四、教育事業階段
1953年,杜聰明自臺大醫學院退休後,預計籌組醫學院,在獲得陳啟川捐土地作為校地後,仍苦無現款下,聞訊當時徐傍興也預計在高雄設立徐外科並希望能進一步設立醫學院,遂與徐傍興談論到高雄醫學院設立之困難。徐傍興聞畢當場允諾將高雄徐外科建設預備金四十餘萬元全部捐出(徐富興 1988:54),一切正是因為徐傍興秉持著:「興學為好事,非得由其完成的心胸」。自此,徐傍興便自高雄醫學院創立之初,陸續擔任董事至第八任。
1960年「私立中山牙醫專科學校」(簡稱中山牙專,1962年更名為「私立中山醫學專科學校」,簡稱為中山醫專,現升格為「中山醫學大學」)周汝川董事長請徐傍興出任當時中山牙專的校長,一開始徐傍興因自己非牙醫背景加以婉拒,基於周汝川一再的懇託,軟化徐傍興的態度,最後終於獲得其首肯出任校長ㄧ職(王淑慧、蔡明坤 2003b:125)。徐氏在擔任校長之時,徐外科因業務繁忙故無法每天到校處理校務,但是每週徐博士都會固定到校關心,甚至將車馬費全數捐出給學校圖書館購置書籍或是作為學生獎學金,1969年第一次輕微中風後,到了1971年深感中風後身體微恙而辭去了校長職務。
而在徐傍興任職中山醫專校長的同時,因有感於當年往返高雄求學的辛苦,乃決定在故鄉創立一所完全中學,讓故鄉的子弟不必舟車勞苦到外地求學,復於1961年投下鉅資創辦「美和中學」。
四年後,他感到社會逐漸安定,人口不斷增加,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上會不斷增加大型綜合醫院,對於護士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於是,徐傍興便積極邀請地方上的醫師們,共同投資在美和中學的隔壁創立了「美和護專」。
1 由於60年代初期,高雄醫學院爆發杜聰明與陳啟川的爭執,連帶波及致使徐傍興一度未被聘為第三屆董事。(聯合報 1963/05/30:02版,1963/06/04:03版,1966/09/14:02版)
1970年,代表我國參加世界少棒賽之七虎少棒隊未能衛冕冠軍而引恨回國,也因而未能如願進入台北華興中學 就讀,恰巧高雄中央獅子會趙銘綱先生聞訊,建議時任獅子會長的本校常務董事徐富興先生,設法收留培養。徐富興先生旋即召開獅子會理監事會議,通過決議,支付小國手一年份的伙食費三萬元。徐富興再與美和中學常務董事廖丙熔、校長李梅玉協商,同意招收七虎球員,自初中至高中給予學雜費、食宿費及服裝費全免的優待。
由於此事並未事先報告董事長徐傍興,乃事後告知此事,有人說博士知道此事後,不單特別高興,甚至認為是為社會做了一件好事。(徐富興 1988:58-59)也有研究指出,徐傍興獲知之後,起初並不認同,但在眾人遊說下,加上心腸軟,擔心七虎小將解散無球可打的困境,才勉強答應,但是美和青少棒與青棒隊成立後翌年奪得冠軍後,便轉而大力支持。(蔡明坤、王淑慧 2004:19-29)不過,整體而言,徐博士對於幫助他人仍是相當地熱誠,並有他自己的ㄧ套堅持、想法與作法。
徐傍興博士自中山醫專退休後,才返回美和護校擔任校長職務。期間時常獨自一個人住在校長室過著儉樸的生活,平時除了固定早上巡堂外,下午則可見他坐在美和中學運動場邊觀看棒球隊練球。1984年徐傍興因第二度中風辭世,享年76歲。許多當年在美和就讀的學生,在博士逝世後的紀念文章或口述史中,常常會提及對博士的深刻印象就是,其常常坐在校園ㄧ角聚精會神觀看小球員們練習的情形,以及他對推展棒球運動的努力與貢獻。(例如 蔡明坤、王淑慧 2004:68、74、79,美和中學 2003)
2「華興中學」位於台北陽明山,是當年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擔任婦聯會主任委員時,為收容一江山守軍烈士遺孤及大陳島撤退來台的孤兒,於陽明山所設立。初設時只有華興育幼院,後又陸續增設幼稚園、小學部、初中與高中部。其中,初中與高中部即合稱華興中學。
1969年金龍少棒隊勇奪第一個世界少棒冠軍後,教育部、棒委會和地方人士都為小球員下階段的成長和教育擔憂,也不忍心看小英雄各奔東西,若無法齊聚一堂打球是一大憾事;而且球員所屬家庭大都非富有人家,有的甚至再升學都有困難,卻苦無學校願接手,蔣夫人知道了,便讓金龍少棒隊全體球員保送入華興中學就讀,也開啟華興棒球隊的盛世。
由於1970年七虎隊並不是世界少棒冠軍隊,無法援引金龍隊的前例,所以無法如願進入華興中學就讀,因而發生了小國手們在學業與棒球都無法繼續的窘境,幸而美和接手,才創造了「北華興 南美和」的盛世。
参、徐傍興思想與作為
在深入探討徐傍興對六堆客家的貢獻和影響之前,筆者認為應先對徐傍興在各方面、各階段的想法和態度的形成要有所了解,吾人才算真正理解徐傍興博士。
一、時代背景
徐傍興生於1909年,卒於1984年,享年76歲。橫跨「日人治臺」與「國民政府治臺」兩個年代。徐傍興一生,歷經日本殖民的「異族統治」及國民政府的「白色恐怖統治」。身為「華人血統」卻不由己的做了「日本人」;而後「回歸祖國懷抱」又變為「中國人」而非「台灣人」,與當時其他的臺灣人民一樣,在教育文化上,一方面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卻也受中華文化的薰陶。
在兩個不同的統制文化交錯影響之下,造成當時許多臺灣人有認同上的困惑,但對於徐傍興而言,似乎其受到的影響多是擷取兩者文化的優點而非缺點。因為徐傍興有著日人的執著與認真,在醫學與興學的態度上總是有其執著之處;另一方面,徐傍興又處處顯現出對自身文化的支持,像是對客家文化的認同與喜愛,徐傍興從未忘記自己是客家人的身份。他自小受日本教育,但卻也上私塾學中國經典四書、五經;會說日語,但卻常說客語、華語;興學理念源自日本,但卻是為了六堆客家子弟而興學。
如果單從徐傍興行為表面觀之,可能會誤以為徐傍興崇尚日本文化,但如能仔細研究,不難發現徐傍興是將日本文化的優點拿來彌補中華文化的缺失,也因為如此,造就了徐傍興一生與ㄧ般印象中客家人的表現有所不同。(宋美盈 2004:63-64)
3 雖然在歷史上,日本受到中國的影響很深,但是由於日本自建國以來,長久都是較為封閉、重
階級的社會型態,故養成他們禮貌、認真、嚴謹、忠心、重榮譽、勇於犧牲、重視團結等優點。
反之,也就呈現日本人固執、黷武、多禮、自傲、富有侵略性等。
(參考資料:潘乃德士著,黃道琳譯,1974年,《菊花與劍》,台灣:桂冠。
黃傳志,2004年,《菊花與劍》讀後感,發條橘子讀書會,搜尋日期:2007年10月1日,網
址:http://www.monkey.com.tw/young/bbs3/bbsresp.asp?idx=995。
郭素萍,「走近日本看日本人:"天生"愛集體 忍耐之心尤堅2007-07-28」,中國網,搜尋日期:
2007年10月2日,網址: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7/28/content_8592029.htm。
台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而中華文化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並經歷多次的改朝換代與多樣文化
的匯集,唯以儒家文化與思想為歷代的核心。在志業上,以讀書為仕最理想,性格上根植於道
德和修身為基礎。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英哲‧羅素提到,雖然中國文化有其優良之處,
但是反之,也形成中國人較為懦弱、明哲保身、重宗族、重仕途、對自身文化高傲、不重法治
重道德、功利性、好面子的態度等。
(參考資料:羅素‧伯特蘭,1993年,《中國人的性格》,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頁1-51。
余德慧,〈中國人行事倫理的提昇──尋找現代社會一個丟失的環節〉,原發表於《人的素質論
文集》,1999年12月,頁79-102。可見余德慧,,〈中國人行事倫理的提昇──尋找現代社會
一個丟失的環節〉,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搜尋日期:2007年10月2日,網址: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92116.htm。
二、成長求學階段
(一)個性的養成
徐傍興個性深受家人的影響。徐傍興祖父徐公敬修(正名懷禮),最善經營,人緣好又慷慨,時常贊助鄉民,因幾乎有求必應,又被人稱為「有應公」。1894年(註:清光緒20年,清日簽署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前ㄧ年)徐懷禮鑑於西勢忠義亭年久失修發起修繕忠義亭,出錢最多,還遍訪各堆募捐,但是他從不居功。雖然他從未當過日本政府的保正甲長等大小公職,但仍被推舉為「大醮總理」,因其「富而不驕」、「樂善好施」的德行受到鄉民的愛戴。(徐富興 1988:9-10)
敬修公有五子,三子友祥公是最得利的助手,不但善於理財更重視子弟教育。友祥公生於清末割台青黃不接的時期,台灣時值日本統治之初,採取新式教育,但是徐友祥卻重視漢文教育,除請岳父黃如公(秀才)常至忠心崙講學外,又自掏腰包聘請地方才學者前來教書,不但要其子侄全部參加,還免費收容內埔方面的親朋子弟來求學。
徐傍興為友祥翁二房所生,七歲起即在忠心崙廟宇中附設家塾親炙漢學,詩經、三國、水滸,信手拈來,朗朗上口,在古典文學的薰陶下,徐傍興奠定紮實的漢學基礎;求學階段又愛讀章回小說,尤其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往後言辭上常常引經據典,幽默風趣、深具俠義性格,實與此時的學習有關。另外,徐家子弟小時候放學或是假日都要去牧牛或下田工作,日後博士喜歡唱山歌就是在牧牛時學的。
4 此處所要突顯的是,由於台灣過去深受中國與日本政權統治多年,而統治者會將其文化透過教
育制度、社政制度灌輸給台灣人民,使受統治者認同、忠誠,此乃世界各國統治者皆會運用的
手法。因此,對於生於跨越中日統治時代的台灣人而言,尤其是知識份子、富有人家與精英份
子,其言行、思想因為其受教育與社經制度影響較深,所以深受兩個統治文化的灌輸;反之,
如為一般庶民,由於在教育層面、階級層面、社政層面與統治政權、官僚高層接觸不深,所受
影響較淺層與表面。
徐傍興在當時身為地方世家子弟、醫生專業人士與高級知識份子,所受到的知識教育層面廣泛,
自然會受到許多強勢文化的灌輸與影響,並非意指本身的客家文化以及台灣的本土文化不重要
或完全沒有影響,在此予以說明。
而徐傍興在高雄州立中學就讀期間,在校五年都是住校,這段住校生活「易於養成團體生活的公共道德,在學業和做人方面都有好處,對他青年人格的形成頗有影響」。(郭維雄 2003:111)
鍾壬壽表示,博士做這麼多好事,肯拿出數千萬來辦美和中學、美和護專以及資助其他學校,是繼承父志。由此可之,從敬修公至其孫輩徐傍興博士僅三代,但是家中男丁從事醫藥事業等事業有成者眾,且大多保持能發財亦能濟世的心態,尤其徐傍興博士的成就最大,不僅富甲一方還善用其財產貢獻建校興學與其他公益事業,揚名於世。雖然他們的成功因其志向與努力所致,但是追其遠因,則應歸功於敬修公的家教德行─勤儉、慷慨、仁慈。
另外,徐博士曾說過:「世變滄桑,人事紛擾,然我堅信人生在世,彌足珍貴者莫過於對人類之愛心與奉獻,當我開業行醫時,對於貧苦病思莫一關懷備至,有時不但分文未取,且猶免費贈藥、資助旅費,我始終懷念母親之言:『做善事、積陰德,必有好報』。」(林永盛 2003)由此可見,博士熱心助人的態度也深受母親的影響。也因為其深受父母、家族的影響下,造就了台灣六堆客家庄ㄧ位了不起的人物。
(二)良醫與良相
徐博士在中學畢業後,原本想修習文科,但是最終選擇了日治時期最多台灣人選擇的醫科,除了吉川校長與徐夫人的影響外,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官界及實業界的出路全為日人所壟斷,惟有醫師屬於自由業,不須仰賴政府機關與資本家的聘雇,成為臺人自力圖強的一線契機;臺灣知識分子在文科與法科方面的學習機會又受日人限制,只能在醫科方面有所發展。因而一般家庭裡的青年子女,男的都希望學醫,女的希望嫁給新畢業的醫生,社會上也都以醫生為高尚地位的職業象徵。徐傍興遂聽了校長的建議,放棄了學習文科的想法,轉而投考臺北醫專而一矢中鵠,遂以行醫為畢生之途。徐傍興的一生志向,實在早年就已奠定根基。他也有詩為紀(徐傍興 1978:44-47):
不作良相作良醫,這個心機那得知;
皇天普照人情異,願與爾類慶有餘。
可見徐傍興原先是想做良相的,但徐傍興決定換個途徑減少阻力而由良醫做起,在功成名就之後轉而奉獻大眾,其功業不下於良相,亦可知徐傍興的「心機」深遠而宏大。事實上,徐博士在事業成功之餘,也開始在公益、醫療、教育、運動等方面貢獻己力,不僅以金錢的輔助發展,還以自身的言行感動身邊的人,進而引起效尤,仍發揮其作為良相的信念。
三、開創事業階段
(一)仁心仁術、熱心助人
徐傍興的醫療技術相當高明,主要原因乃對自身專業技術的嚴苛要求。事實上,徐傍興是一位左撇子,然當時所使用的儀器大多是須右手操作,徐傍興為了能使用這些醫療儀器,改用較不靈活的右手執手術刀,雖其用右手執手術刀,但開刀技術卻不輸其他外科醫生,甚至更為高明。在臺大醫學院期間,徐傍興時常主動爭取替病人手術之機會,藉以磨練開刀經驗(王淑慧、蔡明坤 2003a:66)。
除了具有高超的醫術之外,對於病人也從不吝關懷。有時在病人開完刀後,徐傍興擔心病人晚上可能不穩定,時常於手術後留在醫院繼續觀察,他對於病人是出乎內在的關心,了解病人生病時的痛苦。又因為很多南部病患特地北上到臺北徐外科看病與開刀,路途遙遠,對於病人來說相當不方便。徐傍興為了南部病患(特別是六堆客家鄉親)就醫的方便,於是在1954年於高雄也開設徐外科,使南部的病患可以就近在高雄看診與開刀。由此可之,徐傍興所秉持的醫療態度可用「仁心仁術」來形容最為貼切。
另外,徐博士對於需要幫助的人都竭盡所能地幫助。例如,徐博士經常免費醫療貧困的病患,甚至自掏腰包給病患車費;學生註冊需要保證人(葉玉唐 2003)或是借錢繳學費、旅北學生辦活動;六堆鄉親北上工作需暫棲食宿,博士都會伸出雙手。(王淑慧、蔡明坤 2003b:55-56)
(二)不分貴賤、平等待人
徐傍興認識的人很多,但是他從不會因人不同而有高低之分。例如光復初期,在圓環附近很多遊民,碰到很多游民到醫院借廁所,醫院很多行政人員和護士大聲斥罵,而且不讓他們進來。徐傍興知道了,便會告訴所有的員工一定要讓游民進來,廁所多清洗幾次就好。
他也常說,小傷患和大傷患要一樣的看待,不要因為是一點點的小傷口,收的錢不多,就對病人不親切。他說這種小傷口治好了,他的親戚朋友有大傷口的時候才會來。這是他「不分貴賤,一是同仁」的態度。
四、教育事業階段
(一)興學辦校
1、完全教育
徐傍興的教育思想深受日治教育的影響,此起源於徐傍興在求學過程中,接受一連串日式教育,從內埔公學校、高雄中學以至後來的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等,皆是以日人教育方式為主。由於受到日人教育的影響,徐傍興興學的理念,即是想模仿日本那種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專科、大學一體的學校。
因為他希望學生從幼稚園入學後,能夠一路直升到大學,人數保持一定數量,這樣對學生的成長與幫助才會更了解。 他認為「小國寡民式」的生活教育,以「重質不重量」的方式,才是真正在辦教育,所以學校一直也不願增班增科,儘量以有限的規模讓學生愉快求學,老師安定。(鍾秉光 2003)
他理想中的私塾式學園教育,是師生全部住校起居與共,採取的是「人性化教育」。他說:「美和中學要提供最美好的環境,最完善的設備,最優秀的師資,讓學生自然活潑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有血有淚、人性化的教育,而不是機械式的操作,呆板僵化的『填鴨式教學』。…在學校裡,身教和言教並重,學生接受良好的生活教育;師生猶如父母子女,同學有如兄弟姊妹,學校就是
5王淑慧、蔡明坤,2003,〈「大將」風範─訪關係人談生前的徐傍興〉,訪談稿(口述人:吳恵美),引自曾喜城主編《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徐傍興博士紀念館,頁76。
一個大家庭。…」(黃國忠 2003:104)
最令人記憶猶深的校園故事,譬如當初在興建校舍之時,基礎穩固,但是因為採光欠佳,不惜全毀重建,只為了讓學生能有更舒適的讀書環境。一次在校巡視發現採光極佳的二樓教室作為圖書室不好,便大費周章將圖書室遷至一樓,只為了要把採光好的教室優先給學生上課。還有,平時不得任意廣播,因為學生需要安靜的環境讀書。每年畢業典禮,徐董事長都會以他連考三年才進高雄中學的故事來勉勵學生,做人求學要有毅力、耐心、鬥志與恆心,因為最後的成功是屬於奮鬥不懈的人。從上述的小故事,都可以看出博士對於教育的用心與獨到見解。
郭憲鈴表示,其實現在除了美和中學(國中與高中部),美和護專已升格技術學院,不久的將來也會升格為美和科技大學,亦陸續開辦碩博士科別,校內亦有幼教科所附設的幼稚園,只要再增設「美和國小」,就可以完成博士「美和學院」的美夢。(郭憲鈴 2003:136-137)
2、順天堂大學
徐傍興博士另一個辦學美夢,便是效法日本佐藤家族成立的「順天堂大學」。話說1955年,徐博士已開始計畫成立一所私立醫學院。首先,要在高雄設立一所四百餘坪的徐外科,每年增加四百坪,十年後完成一所完整的綜合醫院作附屬醫院申請成立高雄醫科大學,他吩咐徐富興先生到高雄建設徐外科,以準備創辦醫科大學。他曾說:「日本順天堂大學的成立是百年大計,佐藤家出身的字子弟各個有志氣,努力考進醫學院成為醫師,就是女子也以一流大學醫學部畢業的優秀醫師作為夫婿,成為醫師的大家族,終完成順天堂大學。而我們亦有人才,何不可效仿之?」(徐富興 1988:53-54)
惟後來因為杜聰明博士在離開台大後,計畫設立一所醫學院來與台大抗衡,在獲得高雄富豪陳啟川先生首肯提供十ㄧ甲土地作為校地,但是苦無現款,聞及徐博士計畫在高雄以漸進方式創設醫科大學,便連袂拜訪共商大計,博士聞其言未畢便道:「既然陳、杜兩兄要在高雄開設醫學院,甚麼人辦也是一樣,我將高雄徐外科的建設金四十五萬元全部寄附。」雖然高雄徐外科興建在即,一派從容,秉持著「成事不必在我」的大我精神,只要能將大學辦好。雖然高雄醫學院並未善待這位創校的元老,但是徐傍興不以為意,並將長子、次子送往高雄醫學院就度以示支持,更顯其大度。(郭維雄 2003:120)
(二)推展棒球
1、卡路里策略
徐博士對於美和棒球的關愛,從日常生活就可以發現。他著重球員的營養健康,以醫學知識加強球員的體力,要求每人每天吃五兩豬肉與兩個雞蛋,等於每位球員每天多吃一千卡路里的熱量,以致體力充沛,經常可以擊出全壘打。球員練球很少喝水,徐傍興要求泡兩公斤裝的克寧奶粉給球員喝,青棒隊一桶,青少棒隊一桶,飲水的部分則是以人蔘鬚泡水給球員飲用。球員集體在廚房用餐,五個球員吃七、八道菜,而一般學生只有三菜一湯,如果伙食不好,他會責罵負責伙食的先生。(蔡明坤、王淑慧 2004:27)這樣一個醫學專家,也成了棒球專家!
2、提倡全民運動
此外,徐傍興也關心全國其他各級棒球隊,同時他極有自信,認為需維持台北、嘉義、台南地區的球隊就地整訓,打破區域的不平衡發展,美和才有對手,球技才會精進,美和棒球隊獨霸棒壇,對棒運絕無好處。(徐和隣、鍾兆玉 1972:255)
博士本身除了愛觀看棒球隊的訓練外,每天早晚都會走六、七公里的路作為運動,竟也帶動鄉間走路健身的風氣,可說是對國人全民運動、平民運動的另一種貢獻。因為他認為,國家要強盛,軍事、政治、教育、體育…等均要健全發展。尤其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則必先提倡全民運動。
肆、徐傍興對六堆的貢獻
一、徐傍興對六堆地區醫療的貢獻
徐傍興對於病患相當照顧,特別是來自六堆客家地區的病患,也許是多了一份同鄉情。最重大的關照,則是徐傍興體認到南部鄉親北上就醫的辛苦,決定另在高雄設置徐外科醫院。高雄徐外科開業後,對待家鄉的病人更加方便,但是卻享有同樣在臺北徐外科醫院一般受到熱情與細心的照料,是當時少數在南部,私人又具有規模的連鎖大醫院。
但是,後來高雄徐外科結束營業,根據徐富興文中回憶,高雄徐外科日趨萎縮的理由(徐富興 1988:61),其中一部份乃政治恩怨所致;另一部份,乃組織不健全。因為徐外科用人不是徐家人就是親戚,因為都是自家人,所以對事欠缺嚴謹而散漫;加上上受台北徐外科的支配,又以建校為優先,無暇充實自己、購買新進器材,終被新進趕過,在1981年高雄徐外科終結束營業。不可否認地,高雄徐外科對家鄉病患的體貼與照顧,對六堆地區醫療品質的提升與發展,有一定的貢獻。
二、徐傍興對六堆地區教育的貢獻
徐傍興在創辦美和中學之時,曾有人建議他在臺北設校才能賺錢(黃國忠2003:103),徐傍興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因為徐傍興設學的主要目的是在提昇自己家鄉教育文化的水準,培育故鄉子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至今確實也培育無數英才。
美和護專是徐傍興邀集十四位董事一起集資創辦的,乃台灣私人成立最早的一所護理專科學校,不但提升台灣護理人才的素質,也提供南部客家子弟一個求學就業的最佳管道。而美和中學是徐傍興一手獨資的,到美和就讀的學生,除了屏東的孩子外,也有遠從高雄、台南、台東以及其他各地前來求學的學生,徐傍興不但「幫助故鄉的人得到希望」也幫助許許多多人得到希望。另外,美和棒球隊,不僅讓美和中學聞名國內外,多次代表國家出國比賽爭取榮耀,對於國內棒球運動的推動也具有相當大的貢獻。
徐傍興除自行成立另兩所學校之外,也樂於捐助地方學校,像是捐助內埔國中興建教室。由此可見,故徐傍興創立學校不是為賺錢,而是希望讓地方教育能更興盛。
三、徐傍興對六堆地區棒球的貢獻
(一)激起各界重視棒球運動的推廣
1.引起公、私立學校對棒球運動的重視
私立美和中學棒球隊拿下青少棒、青棒世界冠軍,引發當時輿論之熱烈討論,希望藉此呼籲政府相關單位,應多加重視公立學校對於棒球之推廣,自此之後,棒球運動逐漸開始獲得公立學校之重視。(宋美盈 2004:91)
2.鼓勵企業回饋
美和棒球隊成立相關經費皆由私人贊助而來,當時企業獎助校園運動或貢獻社會之情況並不多見,故當時輿論除鼓勵公立學校提倡棒球運動外,另一方面希望能鼓勵與擴大私人或企業界捐資興學,鼓勵企業效法徐傍興的精神,將多餘的資金投注到地方興學、社會福利或推展運動。(聯合報:1972/08/22,1972/09/06,1975/08/30,1984/08/05)
(二)薪火相傳
1、美和棒球隊持續經營
美和棒球隊因徐富興的熱心提議獲得徐傍興無限的贊助,徐傍興死後其子女繼續支持仍能持續運作,但隨著徐傍興等人逝世、徐外科醫院的沒落,以致造成棒球隊經費來源減少,再加上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得美和棒球隊營運相當辛苦,多次面臨解散的命運,但在感念前人創立球隊的辛苦及社會各界的殷切鼓勵下,美和中學仍堅定繼續棒球隊的決心。(民生報:1998/08/14,2001/08/18;聯合報:1983/11/11,1995/12/28,1999/01/29)
2、培育我國棒球界好手
美和少棒隊成立三十多年,培育我國無數優秀的棒球選手,歷年來從美和棒球隊畢業的學員,大都持續為我國棒球運動而努力,沒有徐傍興我國將會減少很多優秀棒球人才。例如美和棒球隊成立初期勞苦功高的曾紀恩教練、宋宦勳教練,以及現今著名的棒球教練徐生明、李居明,棒球明星張泰山、潘威倫、彭政閔等都是美和人,由此可知,台灣棒球發展與美和中學以及徐傍興有多重要!
四、徐傍興對六堆地區社政的貢獻
(一)政治方面
早期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為了控制選局,避免個人坐大而無法控制,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徐傍興在教育界、六堆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被國民黨視為屏東縣重要人物,曾聘徐傍興為「台灣省選委員會委員」。(曾貴海、賴士安 2003:91-92)
但是關於選舉,一直以來有兩派說法,有認為徐很喜歡政治事務,也有認為徐不喜歡政治的。前者,例如前美和中學校長李梅玉說,他最喜歡選舉的事情,他支持的候選人多能當選。美和護專教師鄭俊雄說,他對選舉很有興趣,他支持客家人才,鼓勵後進,選舉時會幫忙助選,只要他一句話,客家村莊的票源都會過來。徐傍興次女房徐蕙英表示,父親不捲入政治,但他對政治非常熱忱。參選的人不管是什麼黨派,只要是優秀的人才,他都支持,出錢出力。凡是他幫忙的人,沒有一個沒被選上。郭憲鈴說,台灣光復初期,醫學院畢業生乃社會少有的知識份子,社會的中堅份子、意見領袖,許多開業醫生紛紛投入政壇,但是徐傍興雖沒有參選,但是卻多次幫人助選。
有人曾和博士開玩笑說,說他一生只喜歡兩件事,一是打棒球,一是選舉。卜國光先生卻認為說只對了一半。他的確喜歡打棒球,每年都要打掉幾百萬;至於說他喜歡選舉,則是因為情勢所逼,造成許多人的誤解和錯覺。(卜國光 1996:26-29)
其實不論徐博士熱衷選舉或是不熱衷選舉,可以肯定的是,凡是對六堆好的人事物他都會支持,不論黨派,只要是優秀人才,都願意出錢出力大力支持,尤其在提攜六堆子弟方面更是不遺餘力,當今許多著名的政治人物都曾接受其建議、站台或資助(例如張豐緒、邱連輝、蘇貞昌、鍾榮吉、林亮雲、溫春興等)。
6 同註2,頁83-85和137。
備註:文中所呈現關於徐博士在政治方面的想法,都是直接引述《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中相
關文章以及訪談口述所言,筆者未添加個人感情用語。唯可惜的是,由於沒有徐博士本人的口
述歷史資料做為佐證,因此只能根據他人記憶整理徐傍興對於政治事務的想法。
綜論在近代台灣客家政治發展史上,有學者以閩客的分佈來探討政治勢力的發展。(蕭新煌、黃世明 2000:1-5~1-6)以六堆地區來說,站在政治利益分布上,此地區客家長期處於一個「配角」的地位;但是站在族群分布上,南部客庄卻是集中而孤立的狀態,在各堆頭、派系存在之下,唯有具有號召力、影響力與公信力的人才能夠登高ㄧ呼,凝聚眾人。而徐傍興德高望重、熱心助人的好形象,在六堆地區可說是數一數二的人物,而他那不畏強權、選賢與能、鋤強扶弱的堅持,在威權政治的年代下,對於南部民主政治的推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而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不足夠,有待後人再加以研究探討。
(二)社會方面
1、支持撰寫鄉土誌
有關臺灣六堆客家文獻在鍾壬壽撰寫《六堆客家鄉土誌》之前,可說相當缺乏,1970年徐傍興因擔心六堆先人忠勇烈義的功績以及拓墾過程失傳於後世,力勸鍾壬壽回故鄉萬巒撰寫《六堆客家鄉土誌》。徐傍興可說是《六堆客家鄉土誌》一書幕前與幕後的推手,主要理由是徐傍興除了鼓勵鍾壬壽撰寫家鄉史外,經費上也多所贊助,《六堆客家鄉土誌》終於在1973年完成。
《六堆客家鄉土誌》的編簒,雖然與現行行政區劃並不一致,脫離了「屬地主義」的地方志書修撰原則,帶有人類學式田野考察與耆老溯源稽古的「歷史民族誌」色彩,然而較同時期以宣揚政績、報導地方建設為主題的鄉鎮志而言,則引來爾後學界更多關注以及大篇幅引用。在該書出版後,學者以六堆作為臺灣開發早期特殊地緣組織形態典型的看法,遂取得了研究上的著力點,更因此激起地方上有心人士編修《六堆英華》、《六堆集刊》。(宋美盈 2004:5)例如,根據《六堆鄉土誌》重修的《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就是目前最為完整的ㄧ部有關六堆地區的叢書。
2、維護客家文物
徐傍興對於客家文物的保存上,也相當慷慨熱心。筆者之一宋美盈在2004年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於屏東縣內埔鄉昌黎祠內,發現徐傍興於1981年昌黎祠整修時,曾贊助三萬元的經費,並且贈與匾額一面。(宋美盈 2004:78)另外,徐傍興在1951年六堆忠義祠重建過程中,也擔任起重修榮譽委員,協助推動六堆忠義祠重建之工作(鍾壬壽 1999〔1973〕:130)。從上述這些舉動中,徐傍興不僅僅是關注地方教育,對於臺灣六堆地方客家文物的保存,也熱誠貢獻心力。
3、重視客家文化
徐博士雖然是閩客各半的血統,但是卻很重視客家文化和客家語言。他認為
要將客家文化保留,須從觀念做起,許多人以為會說母語才能保留自身的文化,但徐傍興更進一步指出客家文化的保留,並非僅會說國語,反而要會說阿爸語,否則在族群通婚的情況下,客家話很快就會流失,客家文化也會隨著消失。從這也不難發現在徐傍興的內心深處的客家意識強烈,客家認同感深厚。(宋美盈 2004:77)
根據徐宏志描述 ,博士平日說客語,但在學校講課時說國語。但徐傍興鼓勵大家說客家話,他認為客家話不只是阿母的話,客家話是阿爸話,是一種精神,爸爸說的話不能忘記。我記得當時許多在臺北的客家人不太敢說客家話,但徐傍興博士卻鼓勵大家要多說客家話,在徐外科裡面大家都說客家話。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在接受訪問時也曾提及,在擔任媒體記者的年代,經常到當時位於台北市南京西路徐外科開會,與徐博士等人討論「還我母語」運動。(聯合新聞網 2007/9/17)
4、促進同鄉情誼
徐博士屬豪農子弟,故醫專畢業後不必像其他同學早早回鄉開業賺錢,反而一直留在台北發展醫術進而聞名成功,開業後的徐外科竟成了六堆遊子的落腳處,徐博士鼓吹六堆旅北同鄉的聚會,以期彼此認識互相合作。今日台北有這麼多六堆人士在各界活躍,雖不能全歸功於博士,但是也應有大部分的功勞與肯定。
而旅北六堆同鄉會的成立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1962年左右,徐傍興當時對鄉親相當愛護。除此之外,只要是臺灣客家人他都會協助,例如劉永斌、黃正宗等人都曾表示,在學生時也曾受過徐傍興家的協助。徐旦隣當家期間六堆同鄉的聯繫仍然密切
7 根據2004/7/18,宋美盈與徐宏志先生的訪談資料。(宋美盈 2004:143)
,直到旦隣身體不好才停止;2002年一群懷念徐氏父子的六堆朋友再度以原來班底組織擴大並立案為台北六堆客家會,推舉客家先賢企業大老吳文華先生公子吳仁春任理事長(萬家香醬園董事長)。(宋美盈 2004:146)
至於南部的同鄉會組織,根據李志中先生表示,其在1978年時組織了「成功大學六堆同鄉會」,再以同一班底創立「全國六堆大專青年聯誼會」,與六堆熱心同學共下投入六堆客家文化活動,編輯六堆期刊第一、二期,研究客話注音用字,參與組織「客家公益會」。徐傍興先生相當支持「六堆大專青年聯誼會」,並親臨六堆忠義祠參加成立盛會,唱山歌助興,歷屆育樂和民俗研習活動,必交代美和中學和護專師長借予活動所需的工具、寢室、車輛,以及交代廚師煮肉湯補充我們的營養,故每次活動舉辦多所便利,他將六堆後生視如己出般地對待,堪稱六堆「大家長」。(李志中 2003)
伍、結語
吾人從徐傍興博士的身上可以發現到,他具有三國與水滸英雄們的正義風骨、清朝曾國藩做大事的三分傻氣 ,還有孟嘗君養食客數千人的氣度,更承繼了父祖的家訓與言行,成為六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與大家長,實應將其一生紀錄起來。本文的受訪者皆表示說,雖然已有「徐傍興博士文物紀念館」,但是最好是將徐傍興的一生製作傳記、勵志小品、語錄、拍攝紀錄片或是電影方能流傳千古,給予後生晚輩一個學習的好對象。
根據客委會李主委受訪表示,透過公共領域的播放,像電影和電視劇,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目前已積極贊助製播客語電影《乙未戰爭》,並積極委託客家電視台製播描寫美和中學創辦人徐傍興生平的電視劇。(中時電子報2007/4/17,高永謀 2007)目前,該連續劇《大將徐傍興》已於2007年9月16日在屏東縣內埔鄉徐傍興故居徐家宗祠舉行開鏡典禮,預計12月底播出。(聯合新聞網 2007/9/17)
吾人期待這樣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物形象的重塑,能凝聚客家族群的意識,尋找出屬於六堆地區的客家文化特色與重心,並激發出現代客家青年奉獻己力、熱心助人的精神。
參考書目
一、書目
卜國光,1985,〈台灣少棒運動功臣徐傍興博士〉,《傳記文學》,47(2),頁30-34。
--------,1996,〈追懷徐傍興博士〉,《六堆雜誌》,58期,頁26-29。
內埔鄉公所,1973,《內埔鄉志-人物篇》,屏東:屏東縣內埔鄉公所。
王紹卿,1997,《重修屏東縣志-卷六,人物志》,屏東:屏東縣政府。
宋美盈,2004,《徐傍興台灣六堆客家發展》,台北:國立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德慧,〈中國人行事倫理的提昇──尋找現代社會一個丟失的環節〉,原發表於《人的素質論文集》,1999年12月,頁79-102。
林永盛編,1994,《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屏東:美和中學。
耿殿棟,1985,〈悼念徐傍興教授逝世一週年-他是創辦美和中學和護專及倡導美和棒球奉獻一生的外科醫師〉,《傳記文學》,47(2),頁24-29。
徐傍興,1978,〈憶舊〉,《六堆集刊》,2,屏東:美和出版社,頁44-47。
徐富興,1988,《徐家近代史考》,屏東:作者自印。
黃國忠,2003,〈徐傍興博士的教育精神〉,頁103-106,收錄於曾喜城編《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徐傍興博士紀念館。
郭維雄,2003,〈屹立台灣醫界半世紀的一代良醫兼良師-徐傍興博士在徐外科醫院與醫學教育上的奉獻〉,頁107-125,收錄於曾喜城編《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徐傍興博士紀念館。
郭憲鈴,2003,〈不讓歷史開天窗─記大將~徐傍興博士〉,頁126-137,收錄於曾喜城編《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徐傍興博士紀念館。
曾彩金編,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人物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曾貴海、賴士安,2003,〈徐傍興先生的思想與政治參與〉,頁90-102,收錄於曾喜城編《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徐傍興博士紀念館。
曾喜城編,2003,《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徐傍興博士紀念館。
潘乃德士著,黃道琳譯,1974年,《菊花與劍》,台灣:桂冠。
劉盛興編,1997,《六堆客家鄉土人物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蔡明坤、王淑慧,2003a,〈大將風範─從關係人談生前的徐傍興〉,《六堆客家田野資料集【內埔篇】》,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2003b,〈徐傍興和他的志業(1909-1984)─以教育事業為例〉,發表於《美和技術學院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屏東:美和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頁108-132,2003年6月14日。
---------------------,2003c,〈「大將」風範─訪關係人談生前的徐傍興〉,頁31-89,收錄於曾喜城編《徐傍興博士紀念文集》,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徐傍興博士紀念館。
---------------------,2004,「徐傍興與他的志業(1909-1984)─以美和棒球隊為例」,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徐和隣、鍾兆玉編,1972,《世界冠軍 美和青少棒球隊》,屏東:明志出版社。
鍾壬壽,1973,《六堆家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
---------,1988,〈四 遷居美和─忠心崙〉,頁9-15,收錄在徐富興所編《徐家近代史考》,屏東:作者自印。
羅素‧伯特蘭,1993年,《中國人的性格》,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頁1-51。
二、報紙
民生報,1998/08/14,「屏東縣電腦常態分班 棒球班將被打散無法正常組訓」,04版。
民生報,2001/08/18,「屏東縣有意刪補助 三級棒運雪上加霜」,B4版。
聯合報,1963/05/30,「杜聰明呈教育部提出3點聲明 陳述高雄醫學院糾紛事,指董事長違法自私」,02版。
聯合報,1963/06/04,「教部派王洪鈞 實地調查處理」,03版。
聯合報,1966/09/14,「高醫糾紛順利解決 陳啟川杜聰明 昨日分別辭職」,02版。
聯合報,1972/08/22,「社論 鼓勵廣設各種民間基金會─美和青少棒勝利的最可深思的啟示」,02版。
聯合報,1972/09/06,「黑白集 有為者亦若是」,03版。
聯合報,1975/08/30,「黑白集 服務社會最樂」,03版。
聯合報,1983/11/11,「多培育許多國手 解散球隊引起震驚」,03版。
聯合報,1984/08/05,「社論 需要一種熱」,02版。
聯合報,1995/12/28,「聯賽致使傳統三強 榮工、華興、美和在國內優勢有了變化,連在國際上的優勢也消失」,14版。
聯合報,1999/01/29,「TVBS贊助 危機解除 青少棒兵源難尋 面臨解散」,29版。
聯合報,2003/05/08,「獲文建會補助 後天舉行成立茶會」,B2版。
三、網頁
JUMBO,2007/9/25,「華興中學青棒隊」,搜尋日期:2007年10月1日,台灣棒球維基館,網址: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華興中學青棒隊。
王安國,2007/4/17,「美和創辦人 徐傍興博士 奠基棒運」,搜尋日期:2007年7月21日,中時電子報,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2966&ctNode=1143&mp=1&ps=。
余德慧,,〈中國人行事倫理的提昇──尋找現代社會一個丟失的環節〉,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搜尋日期:2007年10月2日,網址: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92116.htm。
李志中,2003年,〈敬悼 徐博士傍興先生哀詞〉,《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edu.tw/schoolin/comalbum/index.htm。
李梅玉,2003年,〈董事長與我〉,《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董事長與我.htm。
房徐蕙英,2003年,〈我的父親〉,《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我的父親.htm。
林永盛,2003年,〈徐博士傍興先生生平事略〉,《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生平事略.htm。
美和中學,2003年,「歷年傳播媒體相關報導剪輯─徐外科醫院與美和青少棒球隊」,搜尋日期:2007年10月3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edu.tw/basballtim/歷年傳播媒體相關報導剪輯/0206/徐外科醫院與美和青少棒球隊.htm。
美和中學,2003年,「歷年傳播媒體相關報導剪輯─徐傍興博士軼事-美和棒球隊和徐傍興校長」,搜尋日期:2007年10月3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edu.tw/basballtim/歷年傳播媒體相關報導剪輯/0206/徐傍興博士軼事-美和棒球隊和徐傍興校長.htm。
高永謀,2007年,「<人物特寫>─與首長有約─李永得重行銷 創造50億元商機
資深媒體人掌客委會帶來新氣象」,第355期,搜尋日期:2006年7月25日,理財周刊,網址:http://www.moneyweekly.com.tw/article/index.aspx?UID=10434&Page=4。
涂順振,2001年,〈美和中學棒球隊簡史〉,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9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edu.tw/basballtim/棒球隊簡史/棒球隊簡史.htm。
---------,2003年,〈欖仁樹下的追思─憶大家長徐傍興博士十個小故事〉,《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欖仁樹下的追思.htm。
徐富興,2003年,〈是師耶?是兄耶?〉,《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是師耶?是兄耶?.htm。
郭素萍,「走近日本看日本人:"天生"愛集體 忍耐之心尤堅2007-07-28」,中國網,搜尋日期:2007年10月2日,網址: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7/28/content_8592029.htm。
黃傳志,2004年,《菊花與劍》讀後感,發條橘子讀書會,搜尋日期:2007年10月1日,網址:http://www.monkey.com.tw/young/bbs3/bbsresp.asp?idx=995。
陳季惠,2002年,「台北六堆客家會成立感言」,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9日,台北六堆客家會,網址: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part01.htm。
陳城富,2003年,〈馨美和懷賢人〉,《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馨美和懷賢人.htm。
葉玉唐,2003年,〈永誌徐博士─傍興先生的一些事〉,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傍興先生的一些事.htm。
維基文庫,2006年,〈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搜尋日期:2006年1月10日,維基百科,網址:http://www.millionbook.net/lszl/s/simaqian/sj/075.htm。
潘柏麟,〈客家戲大將徐傍興 內埔開鏡〉,聯合新聞網,搜尋日期:2007年10月3日,網址: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6/4015961.shtml。
歐陽璜,2003年,〈愴憶忘年之交─徐傍興博士〉,《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愴憶忘年之交.htm。
蔡博任,2006年,〈從棄將到主將:屏東美和棒球隊的成立(1970~1973)〉,屏東研究通訊第一期2006年12月,搜尋日期:2007年7月20日,網址:http://www.ptcc.ptc.edu.tw/美和.htm。
鍾秉光,2003年,〈徐校長二三事〉,《徐傍興博士逝世十週年紀念專輯》,搜尋日期:2006年12月27日,美和中學,網址:http://asp.mhsh.ptc.tw/schoolin/comalbum/10year/徐校長二三事.htm。
蕭新煌、黃世明,2000年4月29日,「從台灣客家族群發展類型探討族群融合問題」,《新世紀政策—社會政策與教育》研討會論文,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頁1-1~1-21,搜尋日期:2007年10月2日,網址:http://www.taiwanncf.org.tw/seminar/20000429/20000429-1.pdf。
学校法人 順天堂,「順天堂の歴史」,搜尋日期:2005年1月15日,網址:http://www.juntendo.ac.jp/ac/president/rekishi.html。